选择投料机
1、 考虑因数:鱼塘面积大小、放养密度、喂食次数。
2、 小面积或低密度的鱼塘、每天喂食次数在1-2次的建议用120C或120A:每天喂食次数达3次以上的建议用120Z,因为少量多餐。
3、 大面积或高密度的鱼塘、每天喂食次数在1-2次的建议用150C或150A:每天喂食次数达3次以上的建议用150Z,因为少量多餐。
4、 水库或超高密度养殖,建议使用150CS或150AS,装料多(三包)。
注意事项:目测鱼在吃食中聚在一起的面积大小,投料机投料面积太小鱼在争食过程中撞伤、碰伤或喂养不均匀,可适当的增加投料机,多台同时使用。
鱼塘如何分配
水温在24~30 ℃是*适生长期,生长和增重速度*快。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重要的指标。
鱼类能够安夏秋高温季节,俗称捕“热水鱼”。 捕“热水鱼”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市场淡水鱼“春缺、夏少、秋挤”的局面,做到四季有鱼,还可以挖掘池塘养鱼潜力,提高养鱼效益。全生活的pH值范围大致是6~9。
保持饵料箱内不落杂物
饵料本身不会有异物,但因人为的因素,很容易将烟盒、塑料袋,特别是饵料袋内的商标纸等误入投料箱内,很容易造成堵塞,有的甚至造成饵料不能正常落到抛料盘上而中途漏下。
同时还要注意,投料箱内不能一下装太多饲料,特别是对于粒径小(经验一般是2.0毫米以下)的饲料,容易造成堵塞,因此装料过多时应有人时刻观察着。
投料间隔时间和落料长短
这两项功能总的来讲牵扯到投出的饲料量的问题,且差别很大,但鱼因天气、水温、水质等多种因素而集中到投饵台的时间和上浮抢食的激烈程度却不一样,投饵时要坚持所谓的"慢、快、慢"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因此投料间隔时间和落料长短的选定,也应根据鱼的吃食情况来定,千万不能开始选定了功能后就完事,否则不是造成投饵量不够影响鱼生长就是造成投饵过多浪费饵料加大成本,并且败坏水质。
水产养殖投喂系统结构复杂,传统投喂方法应用局限较大。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提出和落实,推进人工智能与水产养殖的深度交叉跨界融合势在必行。利用智能算法,构建智能投喂决策方法,可以实现按鱼类的需要进行投喂。作为一种新兴的解决问题的形式,智能算法非常适合应用于水产养殖系统。当一个机器或者系统嵌入了这个算法后,它就拥有了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比如观察、思考、学习、创造等。
然而其怎么可以实现投喂量和启停的判断呢?和人类一样,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人工智能模型或者算法之所以被称为“智能”的,是因为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的认识和经验积累过程,也需要学习,只不过是其学习后判断的标准是统一的,不会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现主要是首先建立训练集,告诉模型什么样的行为参数输入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输出,模型训练后,完成学习过程,建立了一定的规则(即“经验”)。后续就可以实现对输入行为参数的判断,自动输出控制指令(继续或者停止投喂),就实现了按鱼类食欲的智能投喂决策,进而取代了以往靠简单选取阈值判断投喂。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喂鱼这项枯燥的操作产生了巨大变化,它能代替人来决定什么时间开始和停止喂食。